基于北京市人民法院的报告,分析中国劳动者休息和休假权争议的增加和复杂化,论述工作方式改革的现状和课题。
主要要点
1. 休息和休假权争议的急增和实态
-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2022-2024年审理的11,440件劳动争议中,休息和休假权相关案件4,942件(43.2%)
- 法定年假3,479件(70.4%)、加班费1,740件(35.2%)、病假227件(4.6%)
- 诉讼的88.6%集中在一般职员(工厂作业员、司机、销售、会计等)
- 管理层和高级专业人员的休息和休假争议近年也呈增加趋势
2. "隐性加班"的常态化
- 通过在线工具和社交媒体(微信等)进行业务联络的"隐性加班"扩大
- 工作和私人生活的界限模糊化,休息时间碎片化
- 用人单位基于规则等限制休假权利598件(12.1%)
- 不合理拒绝休假申请421件(8.5%)、因休假而解除合同390件(7.9%)
3. 政府推进工作方式改革
- 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方针
- 2025年3月发布"促进消费特别行动方案",将休息和休假权作为重点政策
- 明确要求企业削减低效和重复的业务
- 将改善恶性竞争导致的过度加班定位为重要政策课题
4. 大型企业的应对案例
- 美的集团:发布"6项禁止令",禁止下午6点20分以后加班
- 大疆创新科技:开始"禁止加班运动",将加班时间限制在21点前
- 海尔:引入完全双休制,禁止周六上班,平日加班限制在每天3小时以内
- 但实际上存在"把工作带回家"的情况
5. 加班实态调查结果
- "几乎每天加班"38.7%,"每周2-3次"21.9%,约7成定期加班(智联招聘调查)
- 加班原因:"业务量过多"50.1%,"紧急项目"46.1%,"上司突发指示"36.3%
- 40.1%"几乎每天24小时待命状态",中层管理人员达49.6%
- 加班费"完全不支付"30.0%,只有26.5%有"具体补偿"
文章总结认为,尽管政府和大型企业推进工作方式改革,但由于"隐性加班"增加和把工作带回家等问题,尚未达到本质性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