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府公布的《世界经济趋势2025年I》第2章第2节全面分析了第二届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及其经济影响。
美国贸易政策动向
第二届政府新采用了《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通过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实现了迅速的关税措施。上任1个月内的总统令签署数量从第一届政府的13件急增至70件,实现了政策实施的加速化。
在按品目关税方面,钢铁·铝从3月12日起征收一律25%、6月4日以后征收50%的追加关税,全面废除了例外措施。衍生品范围也扩大,啤酒罐和白色家电也被追加为对象。汽车·零部件从4月3日起适用25%的追加关税,设置了符合USMCA的例外规定。
在按国别关税方面,对华关税从2月4日的10%阶段性提高,4月10日累计达到145%。但是通过5月12日的美中部长级协商(日内瓦),达成协议从5月14日起降至54%,进一步在90天内临时降至30%的暂定措施。中国也从125%降至34%,暂定降至10%。
"相互关税"(Reciprocal Tariff)于4月5日生效,对几乎全世界征收基本10%的追加关税。对57个国家和地区设定按国别上调税率,主要国家为日本24%、中国34%、欧盟20%、印度26%。指定适用除外对象为232条调查对象品目、邮政、半导体等。
贸易政策对商品贸易的影响
2025年3月记录了历史最大的商品贸易逆差870亿美元(进口2759亿美元,出口1890亿美元)。关税措施前的抢先进口显著,1月来自瑞士的非货币用金急增,3月来自爱尔兰的医药品增加154.5亿美元。4月由于反作用,消费品、工业原材料、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大幅减少。
各国的对抗措施方面,中国通过阶段性报复关税4月11日提高至125%,但5月的协商转向缓和。加拿大对总额1550亿加元的商品设定25%报复关税,其中300亿加元分实际发动,但剩余1250亿加元分因美国措施的重新审查而暂缓发动。墨西哥选择对话路线,自制报复措施。
贸易政策对物价的影响
关税措施直接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推高国内竞争商品价格,并通过投入品成本增加向下游产业扩散。钢铁·铝的50%关税导致建筑·制造业成本增加,汽车的25%关税推高车辆价格。"相互关税"导致广泛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供应链混乱和采购来源变更也带来成本增加。
"相互关税"发布时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据称有75个以上的贸易伙伴要求协商。利用IEEPA构建综合关税体系显示了历史转折点,与WTO体制的一致性和与盟国关系恶化的风险等中长期课题也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