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国会图书馆于2025年8月刊行的"外国立法"系列立法信息·翻译·解说文章,专门分析中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制定的专业立法调查报告。作为以"对企业活动的规制·保护"为主题的小特辑的一环制作。
民营经济促进法制定背景
在中国经济中,民营企业承担着国内生产总值(GDP)约60%、城市就业约80%、技术创新约70%的重要经济主体作用,但在传统法律框架下与国有企业相比制度性保护不足,资金筹措困难、行政手续复杂、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等课题被指出。在习近平政权下的"共同富裕"政策并行推进中,从法制度方面支援民营企业健全发展的必要性增强,制定了综合性的民营经济促进法。
法律主要内容和特征
民营经济促进法以明确民营企业法律地位、整备公平竞争环境、改善金融准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简化行政手续、扩充税制优惠措施等为主要支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纳入了确保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竞争中立性"、扩大民营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参入机会、确保与垄断禁止法一致性等条款。
企业规制与保护的平衡
本法在排除对民营企业过度规制的同时,也对环境保护、劳动者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安全等社会责任设定了明确框架。从数字平台企业垄断规制、金融风险管理、国家安全保障配虑等观点,构建了适当规制与支援平衡的法律框架。
与国际经济的关系
中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考虑了与WTO(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一致性、对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多边经济协定的对应、与外资导入政策的联合等国际方面。特别是在与美国贸易摩擦和技术竞争的背景下,被定位为提高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性法制度。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致性
本法在维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原则的同时,致力于解决法律保障民营经济作用和地位这一复杂课题。作为如何兼顾国有企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民营企业活性化、如何调和党的领导与市场机制这一中国特有政治经济课题的法律回答得到评价。
文章从比较法观点提供专业分析,探讨中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对其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和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产生什么影响,在国际企业规制·保护潮流中具有什么特色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