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省防卫研究所于2025年8月5日发表的NIDS评论第392号,由战史研究中心国际纷争史研究室的新福祐一先生撰写,从军事观点分析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陆军本土决战准备中战术变更的研究论文。
研究背景和目的
80年前,日本陆军在天皇圣断下达之前一直反对讲和,主张彻底抗战。大本营陆军部认为,在太平洋的小岛屿和丛林中无法集中地面战力而败北,但在本土则能够集中战力进行决战。这一作战被称为「决号作战」。
阻止敌军部队登陆的方法有两种:在海岸线附近直接配备拒绝海岸堡设定的「水际歼灭」,和在距离海岸线较远的沿岸部配备暂时允许海岸堡设定但之后集中战力击破的「沿岸歼灭」。日军在沿岸歼灭取得成功的硫磺岛和冲绳战役后,本土决战最终回归到水际歼灭。
本土决战准备的推移
1944年6月萨班岛采用水际歼灭的守备队在登陆1周左右就丧失了几乎所有战力,因此大本营陆军部允许守备队在距离水际一定距离的地形坚固场所进行防备。之后,采用沿岸歼灭的贝里琉岛和硫磺岛成功给美军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损失。
1945年1月起大本营陆军部正式开始本土决战准备,4月发布决号作战准备要纲。预想美军登陆的地区从东北到南九州共6处,特别是关东(决3号)和南九州(决6号)的发生可能性被判断为很高。
从沿岸歼灭向水际歼灭的转换过程
2月阶段,大本营陆军部作战部长宫崎周一中将说明了「2周内集结20个师团」「兵团运用区分为拘束兵团和打击兵团」的沿岸歼灭构想。这种方法将阵地设定在「距离海岸适当后退的要地」,计划在1周~10天左右集中战力击破海岸堡。
但宫崎发现九州·四国方面沿岸阻止部队的筑城、训练、补给等不充分,5月开始重新评价水际歼灭方法。6月配布「国土决战战法早知道」,促进水际抵抗持续的阵地设定。
6月20日参谋次长名义发出的「关于本土决战根本义彻底的件」(根本义)是决定性转换。据此,对登陆作战「彻底追求敌人在水际的必然弱点」,「在敌人占领桥头阵地之前的过程中将其粉碎」,完全转换为拒绝海岸堡设定的作战。
战术变更要因分析
战斗力发挥的观点
有形要素不足:本土决战准备部队的编成在火力和机械化方面不充分,进行攻势的第36军徒步兵约占70%,战车多为轻战车级。师团的步枪、机关枪充足率为40%左右,第12方面军整体也只有70%左右。决定性的是航空战力不足,无法期待陆军攻势连携的航空支援和防空,在没有制空权的状态下部队机动困难。
无形要素的课题:沿岸阻止部队和攻势部队的连携需要「通过精到训练的必胜信念」,但九州的防备部队「专心自活,训练筑城不充分」,关于兵员士气和纪律也是「离队逃亡违计达到六成」的状况。动员的部队主要由预备役和年轻兵士构成,难以按照作战司令部的企图进行敏锐行动。
对登陆作战的特性和战训理解
对主动性缺乏的应对:对登陆作战的特点是等待登陆的一方变为被动。日本陆军反省在岛屿部作战中反复陷入被动,认为通过事先决定自己的路线并加以断行来夺回主动性。
冲绳战的战训:大本营陆军部选择水际歼灭的重要要因是对冲绳战的反省。冲绳第32军没有在登陆预想正面配备,美军登陆时没有进行反击,结果北·中飞行场被无血占领。宫崎批评这是「有消极自我生存为第一义的嫌疑」,认识到一旦被设定海岸堡,击破登陆部队几乎是困难的。
军事合理性的界限
大本营陆军部最终认为,没有制空权且火力和装备劣势的动员部队进行伴随复杂调整的攻击是困难的,选择了乘敌登陆直后状况浮动之机,即使战力劣势也将部队简化为肉搏攻击(实质上的特攻)在近距离创造混战状态的水际歼灭。
但问题是,在强调水际歼灭必要性的同时,将遂行水际歼灭所需资材不足的问题转嫁为现地部队的自助努力和必胜信念问题。在不配给混凝土、钢筋和海岸筑城资材的情况下,命令将主阵地推进到水际,现地部队不得不在沙滩用木材野战筑城设定阵地。
文章结论认为,日本陆军的战术变更并非单纯的精神主义,而是基于军事判断,但存在重视个人主观甚于基于客观分析的合理判断的倾向,以及怠于向现地部队适当配给资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