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报告概述
日本银行于2025年6月进行的全国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短观)于5月28日至6月30日期间实施,调查对象为全国8,911家企业,回收率高达99.2%。该调查作为全面了解日本企业对当前经济状况判断及未来展望的重要经济指标而备受关注。调查结果按企业规模(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和产业类别(制造业、非制造业)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了企业对业况判断、设备投资计划、雇佣情况、价格动向等多方面的看法。
2. 主要要点
2025年6月调查最值得关注的发现是,全规模全产业的业况判断DI为15点,与上次调查持平。大型制造业企业的DI为12点,大型非制造业企业为34点,非制造业显示出明显优于制造业的良好业况。设备投资计划方面,2025年度全产业同比增长6.7%,显示出强劲的投资意愿。然而,雇佣人员判断DI在全规模下为-35点,严重的人手不足问题持续存在,成为企业活动的制约因素。此外,经常利润预计全产业同比下降5.7%,显示出对收益前景的谨慎态度。
3. 制造业动向
制造业的业况判断DI大型企业为12点,与上次调查的预测值持平。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的业况感也保持稳定推移。设备投资计划特别积极,2025年度计划同比增长12.4%的高增长率,显示出扩大生产能力和提高效率投资的强烈意愿。软件和研发投资也同样显示出高增长,表明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竞争力强化方面的投资十分活跃。但是,原材料价格高涨和汇率波动风险等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对未来前景持谨慎态度的企业也不在少数。
4. 非制造业动向
非制造业的业况判断DI大型企业为34点,大幅超过制造业,维持良好水平。这反映了国内需求的恢复以及旅游、服务业的良好表现。设备投资计划同比增长3.6%,虽然相比制造业较为保守,但仍显示出稳健的投资意愿。特别是在数字化投资和提升客户服务方面的投资计划较多。另一方面,非制造业的人手不足问题更为严重,在服务业和建筑业等行业,人才确保已成为重大经营课题。销售价格上调也在推进,成本增加的价格转嫁正在逐步推进。
5. 设备投资计划
2025年度的设备投资计划全产业同比增长6.7%,确认了企业积极的投资姿态。制造业计划12.4%的两位数高增长率,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设备的更新和扩张、省力化和自动化投资、环保对应投资等。非制造业为3.6%增长,较为谨慎,但以IT投资和数字化转型相关投资为中心,计划进行稳健投资。包含软件和研发的设备投资全产业增长8.7%,超过通常的设备投资增长率,显示出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态度。包含土地投资的设备投资也呈现同样趋势。
6. 雇佣和工资状况
雇佣人员判断DI全规模全产业为-35点,严重的人手不足问题持续存在。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人手不足感强烈,成为企业活动的重大制约因素。这种状况的背景是,少子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人口减少与景气恢复带来的劳动需求增加同时发生。企业为确保人才,采取了提高工资、改善待遇、推进工作方式改革等各种对策。新毕业生录用判断DI也呈现不足状态,面向未来的人才确保竞争也在激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试图通过省力化投资和业务效率化来应对,这种趋势也反映在设备投资计划中。
7. 价格动向与展望
销售价格判断DI大型企业为25点,呈现上升趋势,显示企业的价格转嫁正在推进。采购价格判断DI为39点,处于更高水平,确认了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的上升压力持续存在。企业的物价展望方面,预计1年后的销售价格全产业上涨2.9%,显示温和的通胀环境将持续。汇率假设2025年度为1美元=145.72日元,1欧元=157.79日元,企业以日元贬值为前提制定经营计划。这些价格动向是对企业收益和投资判断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因素。
8. 地区和规模特征
按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总体显示良好的业况判断,而中小企业则相对谨慎。人手不足的影响在中小企业中更为严重,成为事业活动的制约因素。资金周转判断DI全规模合计为11点,呈改善趋势,金融机构的贷款态度判断DI也为14点,维持稳定的金融环境。但是,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资金调度环境略显严峻,在执行设备投资时需要更谨慎的判断。生产和营业用设备判断DI全规模合计为1点,显示处于基本适当的水平。
9. 未来展望特征
关于未来的业况判断,2025年9月调查预测全产业DI将下降至9点,显示企业的谨慎看法。这背后有海外经济的不确定性、原材料价格的高位运行、人手不足的持续等担忧因素。合并基础的海外事业活动方面,销售额预计同比仅增长0.7%,经常利润预计下降4.9%。这被认为是受到海外市场竞争激化和汇率波动风险等影响。但是,设备投资计划仍然积极,企业面向中长期增长的努力预计将持续。
10. 结论与未来展望
2025年6月的日银短观明确显示,日本经济在保持温和恢复基调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结构性课题。企业的业况判断总体稳定,但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的差距、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差距等两极化趋势也有所显现。最大的课题是严重的人手不足,这成为企业活动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设备投资意愿强劲,特别是省力化、效率化投资和数字化转型投资的努力十分活跃。今后,这些投资能否带来生产率提升,有助于缓解人手不足问题值得期待。此外,通过价格转嫁的推进能否实现企业收益改善也将成为重要的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