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综合政策研究所《财务评论》第160号刊载的论文。宇南山卓教授等研究团队对确定申报数据作为所得数据的性质和活用可能性进行了全面分析。
主要要点
1. 研究概要与目的
- 执笔者:宇南山卓(京都大学)、佐野晋平(神户大学)、勇上和史(神户大学)、稻叶和洋(税务大学校/财务综合政策研究所)
- 研究课题:评估确定申报数据作为所得统计的有用性
- 问题意识:建立补充现有所得统计局限的新数据源
- 分析方法:与其他所得统计的比较验证
2. 所得统计与确定申报的关系
- 现有所得统计的局限:
- 家计调查:样本规模和回答偏差
- 工资结构基本统计调查:仅限雇佣所得
- 国民生活基础调查:难以捕捉高额所得者
- 确定申报数据的特征:
- 基于税务申报的准确性
- 所得来源的全面性
- 完全捕捉高额所得者
3. 确定申报数据的人员覆盖范围
- 申报义务者范围:
- 工资所得者:年收入超过2000万日元
- 事业所得者:原则上全员
- 多重所得来源保有者
- 申报者数量推移:
- 约2200万人(约占人口17%)
- 申报者数量呈增加趋势
- 非申报者特征:
- 年收入2000万日元以下的工资所得者
- 部分养老金领取者
- 无所得者
4. 确定申报数据的所得覆盖范围
- 被捕捉的所得:
- 事业所得全貌
- 不动产所得
- 股息·利息所得(综合课税部分)
- 转让所得
- 部分捕捉:
- 工资所得(仅高额者)
- 养老金所得(部分)
- 未被捕捉的所得:
- 源泉分离课税的利息
- 少额股息
5. 作为高额所得者数据的确定申报数据
- 完整性:
- 年收入超过2000万日元者无遗漏捕捉
- 资产性所得的全面把握
- 可进行所得构成的详细分析
- 国际比较可能性:
- 计算顶层所得份额
- 帕累托系数的估计
- 准确计算差距指标
- 时间序列分析:追踪所得分布的长期变化
6. 与其他统计的比较分析
- 与国税厅统计的整合性:
- 汇总值层面的一致
- 个票分析的优势
- 与家计调查的差异:
- 高额所得层的巨大差异
- 事业所得捕捉率的不同
- 与SNA的关系:与宏观统计的连接可能性
7. 数据使用上的注意点和局限
- 代表性问题:
- 不是全人口的代表样本
- 偏向特定所得阶层
- 定义差异:
- 税法上的所得概念
- 与经济学所得的差异
- 时点问题:仅限年度基础的流量信息
8. 研究活用可能性与未来展望
- 对差距研究的贡献:
- 更准确把握所得分布
- 深化富裕层研究
- 政策评估:
- 税制改革效果测定
- 所得再分配政策的验证
- 未来扩展:
- 与其他数据的链接
- 通过面板化进行动态分析
- 发展国际合作研究
本研究实证地表明确定申报数据是日本所得分布研究中极其重要的数据源,为今后的所得·差距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是一项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