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综合政策研究所《财务评论》第160号刊载的论文。大野太郎教授等研究团队利用税务数据,实证分析了所得税中各种扣除的负担减轻效果和再分配效果。
主要要点
1. 研究概要
- 执笔者:大野太郎(信州大学)、冈本慎吾(税务大学校)、稻叶和洋(税务大学校/财务综合政策研究所)
- 研究对象:日本所得税制中的各种扣除制度
- 使用数据:申报所得税的个票数据(已匿名化)
- 分析目的:定量评估扣除制度的实际效果
2. 日本所得税制及其变迁
- 基本结构:
- 以综合课税为基础的累进税率结构
- 多样的所得扣除和税额扣除并存
- 部分采用分离课税制度
- 历史变迁:
- 夏普劝告以后的发展
- 累进度缓和倾向
- 扣除制度的复杂化
- 国际比较视角:与他国相比扣除种类较多
3. 使用数据的特征
- 数据规模:数百万件申报数据
- 覆盖范围:进行确定申报的全部纳税者
- 信息详细度:
- 所得明细(工资、事业、不动产等)
- 所有所得扣除项目
- 税额计算全过程
- 数据限制:不包含仅源泉征收的工资所得者
4. 所得、扣除、税负的实态
- 所得分布特征:
- 集中于中低所得层
- 高额所得者的少数性
- 所得来源的多样性
- 扣除利用实态:
- 基础扣除·配偶扣除的普遍性
- 社会保险费扣除的重要性
- 医疗费扣除等的选择性利用
- 实际税率分布:扣除后的实际税负率
5. 扣除的负担减轻效果分析
- 按扣除类别的减轻额:
- 社会保险费扣除的减轻效果最大
- 抚养扣除·配偶扣除的重要性
- 按所得阶层的减轻模式
- 与边际税率的关系:
- 高所得者扣除的节税效果更大
- 所得扣除的累退性
- 与税额扣除的比较:更公平的负担减轻可能性
6. 扣除的再分配效果
- 基尼系数分析:
- 税前·税后的所得差距
- 有无扣除的再分配效果差异
- 在国际比较中的定位
- 按扣除种类的再分配效果:
- 基础扣除的普遍效果
- 与累进税率的相互作用
- 面向高额所得者扣除的问题
- 模拟分析:扣除废止·改革的影响测算
7. 政策含义
- 扣除制度的重新审视:
- 从所得扣除向税额扣除转换的讨论
- 扣除的简化·合理化
- 考虑给付型税额扣除
- 提高公平性:
- 改善垂直公平性
- 确保水平公平性
- 对制度设计的启示:基于证据的改革方案
8. 结论与今后课题
- 主要发现:
- 扣除制度的复杂再分配效果
- 意图与结果的差距
- 改革的必要性与方向
- 研究贡献:
- 首次全面的实证分析
- 为政策讨论提供具体数据
- 今后研究课题:
- 包含源泉征收者的整体分析
- 动态效果的验证
- 行为变化的分析
本研究首次全面阐明了日本所得税扣除制度的实态,为今后的税制改革讨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证基础,是一项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