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詳細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特聘教授江柏煒氏關於17世紀至20世紀金門人海外移民史與在日本商業活動的研究。
金門列島位於閩南九龍江口河口,從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成為台灣主要移民出身地。19世紀後半至1949年,金門經歷四次大規模海外移民潮,特別是1915年以後人口減少超過4成(男性43.35%、女性39.06%)的大規模移住。移民目的地除東南亞各地外,日本的長崎與神戶也成為重要目的地。
長崎金門人社群從17世紀以來的唐船貿易時代即可確認存在,福濟寺墓地現存339基墓碑,其中84基記載金門出身。現存最古老的海外在住金門人墓碑建於1745年,顯示18世紀中葉以前已有相當數量金門人定居長崎。19世紀後半至20世紀初的代表性商號有新頭村出身陳國樑(1840-1908)的「泰益號」,構築以日中間及南洋貿易為主軸的廣域貿易網絡,發展為長崎屈指可數的商號。
神戶在1868年開港後華僑人口急速增加,1887年以後達到超越長崎的規模。金門山后出身王明玉(1843-1903)於1871年創設的「復興號」以火柴出口為事業支柱,在大阪設有支店,成為連結中國及東南亞市場的核心商號。王家確立神戶華僑社會指導地位,1920-30年代在天津、大連、營口、哈爾濱開設支店,在新加坡、越南、印尼也有關連公司,構築廣大東亞貿易網絡。
文章結論金門人不僅是移民集團,而是自17世紀以來在國際貿易・航運網絡中扮演重要角色,對長崎唐船貿易、神戶近代商業發展、進而對中國近代化運動也有重大貢獻的歷史存在,其文化傳承與社會影響持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