マイクロフィルム生産終了を前に:アジ研図書館での対応

本文探讨了面临缩微胶片生产终止时图书馆资源保存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制造商生产终止公告及其影响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宣布,缩微胶片(感光材料)将于2025年12月26日停止最后订单,缩微胶片处理药品将于2026年3月27日停止最后订单。由于胶片材料的使用期限约为2年,无法进行"囤积"应对,未来2年内日本国内的缩微胶片制作将事实上成为不可能。

亚洲经济研究所图书馆以重视发展中国家本地信息为方针,重点收集报纸和统计资料,数十年来通过缩微胶片化解决纸张劣化和储存空间问题。作为日本国内胶片藏量屈指可数的图书馆,该馆旨在与其他机构共享积累的保存活动知识。

缩微胶片作为保存媒介的特性

长期保存性和可靠性:1990年代开始使用的PET基底胶片在温度21℃以下、湿度30%以下的条件下可保存500年。改变极其困难,记录可靠性高,无需电力或特殊设备,仅用放大镜和光线即可阅览,确保包括灾害时在内的可读性。

与数字化的比较:数字化在检索性和访问性方面表现优秀,但存在改变风险和系统更新时迁移管理的挑战,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无法阅览。目前报纸等大型资料或劣化资料的数字化费用往往是缩微胶片的两倍以上,成本方面也存在挑战。

劣化胶片复制问题与应对战略

1990年代中期前使用的TAC基底缩微胶片会发生"醋酸综合症"劣化现象。出现粘性或波浪状等劣化的TAC胶片无法直接数字化,存在扫描仪损坏风险和图像扭曲、缺失问题,需先复制到PET基底胶片后再进行数字化。

紧急应对的必要性:未来2年内必须优先将稀有性、重要性高的劣化胶片复制到PET胶片。根据该馆经验,制作超过50年的TAC胶片(1975年前制作)劣化显著,在其他机构无替代品时优先处理。

亚洲经济研究所图书馆的三阶段保存方针

第一阶段:以1975年前制作的TAC基底胶片且其他机构无替代品为对象,综合稀有性、重要性确定优先级,选定未来2年内应复制的材料。

第二阶段:推进TAC和PET胶片分离等保存环境整备,尽可能抑制劣化进展,为将来的数字化做准备。

第三阶段:对于保存必要性低的胶片,考虑包括废弃在内的"不保存"选择,实现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

文章表明,面对缩微胶片生产终止的现实,各图书馆根据藏品状况和利用实态进行优先保存对象的判断,构建现实且可持续的保存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

※ 此摘要由AI自动生成。准确性请参考原文。

相关文章